谈判的艺术,从听懂”贵”开始
做外贸的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 报价单发出去,客户秒回一句”Your price is too high”;
- 好不容易聊到细节,对方突然说”别人家比你便宜10%,你能不能再降降”;
- 甚至有的客户连产品细节都没问,上来就砍价”太贵了,最低多少”。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你是不是第一反应要么慌了神(”真的报高了?”),要么硬着头皮降价(”降5%能成交吗?”)?
但今天想告诉你:客户说”贵”,不是谈判的结束,而是真正的开始。
这不是一场”谁报价低谁赢”的价格战,而是一场”客户价值认知”的争夺战。你的核心任务,不是急着降价妥协,而是通过精准”诊断”,找到客户说”贵”的真实原因——是他有更便宜的选择?还是预算真的不够?或是压根没get到你的产品值在哪?
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把”贵”这个模糊的异议,转化为展示价值、建立信任、最终签单的机会。接下来,我们拆解客户说”贵”的4种底层逻辑,以及对应的谈判策略,看完你会发现:原来让客户心甘情愿买单,根本不用靠降价。
一、先诊断!客户说”贵”的4种真实意图
客户嘴里的”贵”,就像医生听到的”我不舒服”——背后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更复杂的问题。盲目”开药方”(降价)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第一步必须是”精准诊断”。
1. 比较型贵:”为什么你比别人贵?”——用价值对比打破价格争论
客户真实问题:他手上有竞争对手的报价(或替代品),觉得你的产品”性价比不如别人”。比如客户说:”XX家同款产品只要10美元,你们要12美元,太贵了。”
这时候最忌讳的是陷入”他10块你12块”的价格争论,比如”我们质量更好”(太空泛)、”他的材料不行”(攻击对手,显得没格局)。
正确思维:把讨论从”价格差”拉到”价值差”——不是”为什么贵2块”,而是”10块能买到什么,12块能买到什么”。
具体行动:建立”价值对比框架”,让你的优势看得见
你需要主动提出一个新的对比维度,把客户的注意力从”单价”转移到”综合价值”上。比如:
- 聚焦核心差异,量化价值:
别说”我们质量好”,要说”我们的核心电机采用德国西门子品牌(行业通用为国产电机),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达到5000小时,比行业平均3000小时提升67%。按您工厂每天两班制运行16小时计算,我们的设备可减少停机维修时间,每年至少多生产2000件产品,按单件利润15美元算,额外收益3万美元”。 - 强调”隐性成本”对比:
有的产品看似便宜,但后续耗材、维修、能耗成本高。你可以说:”虽然我们单价高20%,但设备能耗比同行低30%。按您每月用电量1万度、电费0.15美元/度计算,每月电费可节省450美元,1年节省5400美元,2年就能覆盖差价,之后每年多赚5400美元。”
记住:客户不是不接受贵,是不接受”贵得没道理”。用具体数据、场景化的收益,让”贵”变得合理。
2. 预算型贵:”我真的买不起”——用”变量调整”帮客户匹配预算
客户真实问题:预算和报价有客观差距,不是不想买,是”钱不够”。比如客户预算5万美元,你报价7万美元,这时候硬撑”我们就值这个价”只会丢单。
正确思维:”我理解项目预算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共同努力找到一种既能满足您需求又不超出预算范围的方法。”
关键问题:”为了更精准地匹配您的预算,我想了解一下,在核心功能、配置、交货期或售后服务中,哪一项对您来说是可以有一定灵活性的?”——这个问题能帮你找到调整的突破口。
具体行动:提供”阶梯式解决方案”,让客户有得选
根据客户的回答,给出2-3个调整方案,比如:
- 方案1:简化配置(保留核心功能,降低非必要成本)
“如果预算有限,可以考虑我们的标准款(而非定制款),去掉智能控制系统(您目前生产线暂不需要),价格可从7万美元降至5.8万美元,核心的冲压精度(±0.01mm)和生产效率(50件/分钟)保持不变。” - 方案2:拆分订单(降低首次投入门槛)
“要不先下试订单?原计划首单100台,您可以先订50台(总价3.5万美元),试产3个月后再补50台,补单时我们给95折(单价从700美元降至665美元),总成本6.825万美元,比一次性订100台节省1750美元。” - 方案3:调整付款方式(缓解现金流压力)
“如果一次性付款有压力,我们可以分3期:预付款30%(2.1万美元),发货前付50%(3.5万美元),验收后30天付20%(1.4万美元),这样您前期只需投入2.1万美元,不影响生产计划的同时减轻资金压力。”
核心逻辑:展示你的”解决问题的诚意”——价格只是交易的一部分,你愿意为了合作调整其他变量,而不是只盯着”能不能降价”。
3. 价值型贵:”我不确定它值这个价”——用”收益可视化”让客户”识货”
客户真实问题:不是嫌贵,是”不识货”——没意识到你的产品能带来的独特价值。比如你卖一款”智能仓储系统”,客户觉得”不就是个货架吗?怎么这么贵”。
这时候光说”我们技术先进”没用,得让客户亲眼看到、算明白:”买了它,你能多赚/少亏多少钱”。
具体方法:用”证据+算账+体验”让价值可感知
- 用客户证言”现身说法”
把抽象的价值转化为具体案例:”您所在的3C电子行业,越南XX工厂(和您产能规模类似,月产50万台手机)去年采购了我们的智能仓储系统。之前他们仓库需要15名工人分拣,现在8名工人就能搞定,每月人力成本节省9000美元(按当地月薪1500美元算);而且发货错误率从3%降到0.3%,每月减少客诉损失约1.2万美元,两项合计每月多赚2.1万美元。” - 算”投入产出账”,让客户看到”回本周期”
客户对”一次性支出”敏感,但对”长期收益”没概念。你可以说:”系统报价45万美元,按您现在的人力成本(12名工人,月薪1800美元)和差错成本(月均客诉损失8000美元),每月能帮您省:(12-8)×1800 + 8000 = 15200美元,回本周期约30个月(45万÷1.52万≈30),但系统寿命至少8年,后续5年净赚约91.2万美元(1.52万×12×5),相当于‘现在花45万,未来赚91万’,您觉得值不值?” - 提供”体验路径”,让价值”摸得着”
光说不练假把式。可以提议:”如果您担心效果,我们可以先做个小范围试点——免费帮您改造1个库区(约500㎡),您用1个月测试效率提升。试点期间我们派工程师驻场,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如果分拣效率提升不到20%,试点的所有硬件和服务费用我们承担。” 降低客户的”试错成本”,才能让他敢买单。
4. 习惯型贵:”我就是想砍砍价”——用”有条件让步”试探真实意图
客户真实问题:这是一种谈判策略,他可能根本没比价,也不是没钱,就是想”试试水”,看能不能压榨出更低的价格。比如客户一上来就说”太贵了,最低多少”,但连产品的材质和规格都没问。
这时候如果轻易降价,只会让他觉得”你还有空间”,继续砍;如果直接拒绝,又可能错失潜在客户。
正确思维:用”有条件的让步”试探他的真实意图——是真想买,还是随便问问
关键动作:抛出”交换条件”,看他是否接受
比如:
- “如果您能把首单量从500件增加到1000件(达到我们MOQ的2倍),我可以向公司申请额外2%的折扣(原价12美元/件,折后11.76美元/件),同时享受海运整柜运输(比散货节省15%运费,约800美元),总成本反而比500件散货更低。”
- “如果您能接受交货期从30天延到45天(我们正好有一批原材料月底到港,可分摊采购成本),单价可从850美元降至820美元,每台节省30美元,100台就是3000美元。”
如果客户对”有条件的优惠”感兴趣,说明他真的想买,只是想争取更好条件;如果他只说”就想便宜点,其他条件不变”,那大概率是”习惯性砍价”,你可以礼貌坚守底线。
坚守底线时,这样说更体面
如果确认是”习惯性砍价”,别生硬拒绝,而是强调”价格背后的承诺”:”我们的价格是基于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保证——比如关键部件提供5年质保(同行一般3年),售后工程师48小时内上门(东南亚地区),如果为了降价降低标准,最终影响您的生产进度,我们宁愿不做这个单。当然,我们非常希望和您合作,如果未来您有其他需求(比如旺季急单),我可以帮您申请优先排产。”
这种”不妥协但留余地”的态度,反而可能赢得客户尊重——他会觉得”这家公司靠谱,不随便降价,质量应该有保障”。
结尾:客户说”贵”,本质是给你”展示价值的机会”
说到底,客户说”贵”不是坏事——至少他还在和你沟通,没有直接拉黑你。这时候最忌讳的是”条件反射式降价”,而是要记住:先诊断,再开方。
- 先通过提问判断:他是有替代品(比较型)?预算不够(预算型)?没看到价值(价值型)?还是单纯试探(习惯型)?
- 再针对性应对:用价值对比打破价格争论,用变量调整匹配预算,用收益可视化让客户识货,用有条件让步筛选真实意向。
记住:价格是客户的痛点,但价值是你的解药。与其纠结”降多少价”,不如思考”如何让客户觉得‘这个价,花得值’”。下次客户再说”贵”,试试这四步诊断法,你会发现:签单,其实不用靠降价。
【外贸人必看】
选品总踩坑、风口抓不住、同行爆款看不懂?
✅ 10年外贸老炮+实时平台大数据,帮你:
▸ 3天锁定高需求市场(附细分品类需求图谱)
▸ 拆解同行热销品策略(含流量来源/定价/营销话术)
▸ 定制差异化突围方案(避开红海竞争)
⚠️ 赶快私信,进行1对1诊断吧!

(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小蜜蜂外贸数字营销】的干货分享,在文末点击“赞”和“在看”,喜欢我们记得点击下方的“喜欢作者”哦,您的鼓励是我们最大的更新动力!)